2025 年东京田径世锦赛的女子 100 米预赛中,16 岁的中国选手陈妤颉跑出 11 秒 43 的成绩,虽然未能晋级,但这位被网友称为 “小孩姐” 的少年鹏配资,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青少年田径的潜力。然而,喜悦背后,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仍面临的 “学训矛盾”—— 如何让青少年在追求运动梦想的同时,不落下文化学习,成为体教融合进入深水区后,必须破解的核心难题。
“学训矛盾” 的根源,在于传统青少年体育培养模式的弊端。过去,专业体校是培养运动员的主要渠道,但体校重训练、轻文化的倾向,导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面临 “二次就业难”;而普通学校虽然重视文化教育,但缺乏专业的体育训练资源,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。这种 “两条线” 分离的模式,制约了青少年体育人才的输送效率。据教育部 2024 年数据显示,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中,能同时兼顾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的比例不足 30%。
上海七宝中学的探索,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样本。2022 年,学校成立 “青少年体育俱乐部”,与上海市田径队、游泳队合作,引入专业教练驻校教学,同时制定 “弹性学分制”—— 运动员因训练、比赛缺课,可通过线上课程、课后辅导补足学分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运动员既能‘跑得出’,也能‘学得好’。” 七宝中学体育教研组长王健介绍,俱乐部成立三年来,已培养出 12 名国家二级运动员,其中 3 人考入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,文化课平均分比同年级普通学生低不到 5 分。
展开剩余71%具体来看,七宝中学的模式有三个关键点:一是 “时间统筹”,将训练安排在课后和周末,每天训练 2 小时,周末训练 4 小时,避免与文化课冲突;二是 “资源整合”,学校与专业队共享训练场地、器材,还邀请高校体育专业教授来校授课,提升训练的科学性;三是 “升学保障”,与多所高校签订 “体育人才输送协议”,为运动员开通升学绿色通道。“以前我总担心训练会影响学习,现在有了弹性学分和升学保障,我可以更专注于训练和学习。” 俱乐部成员、17 岁的短跑运动员李娜说,她目前的百米成绩稳定在 11 秒 30 左右,文化课排名也在班级前 20 名。
除了学校层面的实践,地方政府也在推动体教融合的制度创新。江苏省出台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建立 “中学 - 大学 - 专业队” 阶梯式培养体系:中学阶段,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和基础能力;大学阶段,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,选拔优秀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;毕业后,优秀运动员可进入专业队,或从事体育教学、训练等工作。“我们还建立了‘青少年体育人才数据库’,收录全省 12-18 岁青少年的体能数据、运动成绩等信息,通过 AI 算法评估其竞技潜力,为体教融合提供数据支撑。” 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张松涛介绍,截至 2025 年 6 月,数据库已收录超过 50 万名青少年的信息,成功输送 200 余名运动员进入省队。
然而,体教融合的推进仍面临不少挑战。首先是 “资源分配不均”,优质的体育训练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重点学校,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享受;其次是 “教练人才短缺”,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竞技训练经验,难以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需求;最后是 “社会认知偏差”,部分家长仍认为 “搞体育没前途”,不愿让孩子投入过多时间在运动上。
针对这些问题,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、体教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杨桦建议:“首先,要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体育资源投入,通过‘体育支教’‘线上训练指导’等方式,缩小地区差距;其次,要完善体育教练的培养体系,鼓励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学校任教,同时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;最后,要加强体育文化宣传,通过媒体报道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故事,改变家长的认知偏差。”
美国的 “大学体育联盟(NCAA)” 模式,也为我国体教融合提供了参考。NCAA 旗下有近 1100 所高校,涵盖篮球、足球、田径等 24 个项目,每年举办超过 60 场锦标赛。高校通过奖学金吸引优秀青少年运动员,运动员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,完成大学学业;毕业后,部分优秀运动员进入职业联赛,其余则凭借大学文凭进入各行各业。“NCAA 的成功,在于它实现了‘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’,既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,也保障了运动员的长远发展。” 杨桦说,“我国可以借鉴这一模式,进一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,让大学成为体教融合的‘枢纽’。”
青少年是体育的未来,体教融合的深化,不仅关系到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,更关系到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。正如陈妤颉在赛后采访中所说:“我希望能一边好好训练,一边考上理想的大学鹏配资,成为一个‘文武双全’的运动员。” 这份朴素的愿望,正是体教融合的终极目标 —— 让每个有运动梦想的青少年,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,既拥有追逐梦想的勇气,也拥有面对未来的底气。
发布于:四川省大牛时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